保險資金在爭取業外資產方面正快馬加鞭。數據顯示,目前保險業管理的非保險資金已超過2萬億元。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操作業務領域全面的優勢正逐漸引起買方重視,險資受托投資管理能力逐步加強并得到了市場更多認可。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走訪多家保險資管機構發現,保險資管在與其他金融機構競逐第三方業務之際,堅持相對嚴格的評級標準,在政策規范下,注重控制相應的業務和產品風險。為了成為“到市場上會游泳的好機構”,保險資管人士呼吁制定行業統一標準,增加優秀的合格機構投資者的質量和數量,并實行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適當放寬投資范圍,為保險資管創造更大的作為空間。
直面泛資管競爭
經過多年發展,保險資管受托其他機構管理資金的能力不斷提升。保險資管公司或部門在初成立時,主要承擔為集團或母公司內的險資資產配置提供相應服務的職能。而今,保險資管機構逐漸向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進行轉型,成為市場的一種趨勢。
太平資管市場總監李冠瑩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資金來看,保險資管承接了企業年金、養老金、銀行資金、境外資金以及其他保險機構的資金。從業務載體來看,保險資管開展第三方業務載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面向第三方發行保險資管產品,包括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以及貨幣型、權益型、債券類等組合類產品;二是向第三方提供投資顧問服務。這是現在保險資管第三方業務主要的兩種形式,而業務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保險資管產品化的大力推進。
從數據上看,保險資管產品方面迎來突破,而這也是被業內視為保險參與賣方市場競爭的探路石之一。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9月,10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共注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17項,合計注冊規模602億元。這意味著,保險資管產品的注冊量創年內高點。
通過發行保險資管產品,保險資管機構作為受托人獲取了切入多個投資領域的“鑰匙”,向市場展現了保險業“多面手”的形象,而這也使得機構更加貼合市場化需求。平安資管董事長萬放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保險資管公司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母公司資金全部委托給其資管公司管理,日后資管公司在受托管理第三方資金時建立“防火墻”,與來自母公司的第一方資金嚴格隔離進行投資管理。平安資管走的則是另一條路,即無論是第一方還是第三方資金,都逐漸過渡到由委托方自主選擇投資管理人,這也是全世界所有領先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選擇的方向。這意味著,此類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不再先天享有母公司的資金資源,而是憑借自身過硬的投研實力參與“泛資管”競爭。
第三方“藍海”
除了正視自身的資產管理優勢和風險把控外,保險資管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引發了業內人士普遍關注,尤其是在爭取更大的受托資產蛋糕過程中,保險資管已經明顯感到面臨多方面挑戰。李冠瑩認為,在“泛資管”時代,保險資管公司需要與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進行競爭,“到市場上會游泳的機構才是好機構”。
萬放認為,在利率下行環境下,金融機構有四個方案可供選擇,一是提升海外資產配置,二是提升風險偏好,三是拉長資產久期,四是犧牲流動性,即提升另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但他提示,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實施這四個方案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也會相應面臨不同的挑戰。從技術層面看,資產配置可重點關注戰術資產配置,即短期的擇時策略。雖然擇時操作難度較大,但如果有足夠的投研能力在短期內進行擇時,可以很好地把握住一些大的趨勢性機會。(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