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的理念,在同一個市場上應該是相通的。但是,因為國內資產管理行業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投資范圍和投資工具方面都受到了一定限制。
日前,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萬放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建議,泛資產管理行業改革的方向,第一是要建立統一的標準;第二是增加合格機構投資者的數量和質量,根據這些機構的能力分層監管;第三是進一步放開投資范圍,把投資決策權交給市場。
資管行業須統一標準
證券時報記者:從平安資管的實踐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哪些問題?
萬放:當前,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都在各自的監管規范下發行產品,但由于定位不一樣,都碰到一些局限和約束。就保險領域而言,我們比較苦惱的是目前保險資管產品還不能面向公眾,投資范圍也受到一些限制。
這是因為泛資產管理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我認為,要構建一個完整的資產管理生態體系,第一是建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面向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做統一管理,而不是按照出身來監管;第二是對資產管理機構按照能力來分層監管,通過制度設計讓機構投資者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較大的提升;第三是進一步放開投資范圍,不要通過監管去限制,而是讓機構對自己的投資負責,因為這是機構投資者天然的職責。
最缺管長錢的資管機構
證券時報記者:在資產管理市場上,保險資管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保險資管的機會在哪里?
萬放:中國最缺的就是管理長錢的資產管理機構。中國是一個靠儲蓄養老的國家,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在自己投資理財,造成了資產管理的短期化。所以我經常呼吁,增加管理長錢的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允許發行長期的資產管理產品,把老百姓有長期需要的錢管起來。在國外,老百姓的很多資金交給機構做長期管理,所以國外的股市波動不會特別劇烈。
兩大標準評判資管機構
證券時報記者:要管理大額資金和長期資金,需要什么樣的基礎和能力?保險公司有哪些經驗優勢?
萬放:評判所有的資管機構,有兩個標準,一是投資能力,二是團隊建設。
衡量投資能力,首先看管理規模。資管公司能力越強,越能吸引專業人才,人才聚集后能管理更多的錢和更復雜的錢。其次看過往業績。一般來說,規模大的公司過往業績都不會太差。再次看技術。不同的資金有不同的負債特性、現金流需求,管理的錢越多越具復雜性,對組合管理技術的要求就越高。第四是看系統。管理大錢必須有大系統,小公司做不來。第五是風控。在不同風險下獲得確定的收益,才凸顯水平。
團隊建設方面,保險資管和其他資管機構相比特殊性更強。一般資管機構看宏觀策略以一年為周期,一年考核一次,但保險資管培養的宏觀策略團隊,最少要看3~5年。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沒有懂負債特性的人,但在我們的解決方案團隊里,會有既懂負債又懂資產的精算師。另外,保險資管公司有齊全的底層品種和豐富的組合策略,因此有一批覆蓋各種投資類型的專業人才。
所以,一旦放開衍生品投資,保險資管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組建起衍生品團隊。接下來的養老險稅延政策如果落地,保險資管也是駕輕就熟,幾乎不用多做準備,通俗地講,添雙筷子就行了。
這些是保險資管區別于其他資管機構的地方,也是保險資管機構管理長錢的能力。因此我認為,讓保險資管機構管理養老資金和發行養老產品正適合,因為其資金性質與保險資金最相似,都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收益。這方面,平安資管對于參與養老基金的投資管理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證券時報)